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。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皇帝。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營建的,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。此外,秦始皇陵兵馬俑全部面向大海的方向。 史書記載 據史書記載: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。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,大將章邯監工,修筑時間長達38年。工程之浩大、氣魄之宏偉,開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。當時,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,而筑陵勞役達72萬之多。修陵冢所用黃土,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采石場之間,該地有高5~25米的多級黃土崖。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岸的仲山、峻峨山,全靠人力運至臨潼,工程十分艱難。秦始皇陵被稱為“世界八大奇跡之一”,足見其雄偉神奇。如今所呈現出來的兵馬俑,只占到秦始皇陵總體部分的3.5%。其余部分,我國目前尚無能力開發和保護。由此可見秦始皇陵的宏大。 現代考察狀況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,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。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,三坑呈品字形排列。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,呈長方形,東西長230米,南北寬62米,深約5米,總面積14260平方米,四面有斜坡門道,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,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。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,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。俑坑布局合理,結構奇特,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,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,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。 遺跡實況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。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,建外、內城兩重,封土呈四方錐形 。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約115米,陵基近似方形,狀如覆斗。頂部平坦,腰略呈階梯形。現存高76米,東西長345米,南北寬350米,擁有占地120,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遺跡和陪葬物。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,底邊周長1700余米,筑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,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宮城。內城略呈方形,周長3890米,除北面開兩門外,其余三面各開一門。外城為長方 形,周長6294米,四面各開一門。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。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,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。昔日,這里是一片墳地,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。1974年3月,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楊繼德抗旱打井時,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,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,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,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。 出土過程 1974年春,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.5公里處,當地農民打井,無意中挖出一個陶制武士頭。后經國家有組織的發掘,終于發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。 1974~1977年陜西省考古工作者在發掘臨潼縣西楊村西南的3座秦俑坑中發現。三坑在秦始皇陵陵園東垣外1公里許的東門大道北側,皆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地穴式坑道建筑。1974年3月發現的1號坑最大,平面呈長方形,面積達14260平方米。坑內作土棱與坑道櫛比相間布局,東戰車組成的40路縱隊,除位于邊沿、擔負側翼與后衛的武士分別面向南、北、西方外,其余38路武士及戰車一律面朝東方。按已發掘部分的排列密度推算,1號坑埋藏兵馬俑總數達6000余件。 1976年發現的2號坑,位于1號坑東端北側20米處,平面略呈曲尺形,面積約6000平方米,據已發掘資料推算,此坑埋藏兵馬俑約1400余件,木質戰車89輛。兵馬俑亦面朝東方,其兵種、陣容、造型及姿態等方面,均比 1號坑豐富多彩。3號坑位于1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,東距2號坑約120米,平面呈凹字形,面積約 520平方米,坑內埋藏木質戰車1輛,陶馬4匹,武士俑68件。武士俑作環繞周壁、面內相向排列。從各坑的形制結構及兵馬俑的裝備情況判斷, 1號坑象征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主體部隊; 2號坑為步兵、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; 3號坑是統領1、2號坑的軍事指揮所。 2009年6月,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展開第三次發掘。13日下午,在古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,第三次考古發掘正式開始。國家文物部門給秦俑博物館考古隊頒發了“發掘證”,隨后考古工作正式展開。
|